跳到主要內容區
客家研究學院

後龍鎮的客家釀酒

活動名稱:後龍鎮的客家釀酒
執行單位:客家研究學院苗栗學研究中心
日期: 110年12月08日
時間:15時至17時
活動地點:D2-102
主講/演出:邱英政 老師/弘益傳播事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

客家人是喝酒的民系,客家文化有流傳久遠的釀酒文化,客家禮俗中也長期要用到酒類與酒氣,連婦女坐月子都要喝客家娘酒燉煮的雞湯,用來彌補生產所耗去的體力,更有活血化淤、滋補身體之功效,產後的身體盡早恢復原先的健康。台灣客家地區都有客家人會釀糯米酒,過去主要給坐月子的女性補身子之用,故稱「娘酒」,或叫黃酒。苗栗縣有許多地區都有釀酒的產業,像後龍就有一家釀酒工廠,專門釀造客家釀酒。苗栗客家人有一句諺語:「蒸酒磨豆腐,沒人稱師傅」道出了酒和豆腐在客家人的飲食中的地位。現今的酒產業大都已經械化,不過釀酒的程序還是萬變不離其宗,材料以糯米、客家酒餅、紅粬米少量(著色用),再準備好的容器(酒缸),用開水或高度白酒澆一下,消毒殺菌後倒掉缸底殘液。有洗米、蒸米、晾乾的過程,之後再在酒缸底撒些待用的酒餅粉,把已拌勻的飯盛入酒缸,放了稱為「酒井」的容器之中,之後是封缸與出酒的程序。夏天天氣熱,溫度高,一般2-3天左右就可出酒完畢。冬天天氣冷,則要3-4天。溫度以30度左右是最適宜酒麴發酵,而發酵的好會會直接決定酒的品質。由於文觀系課表有「酒文化釀造與實作」,經過邱英政老師講解後龍地區的客家釀酒文化之後,同學們未來可以選修文觀系的五門實作課程(陶藝、藍染、茶文化、客家醃漬及釀酒文化),其中客家酒文化釀造即是課程之一。
瀏覽數: